310 律法师的问题与好撒玛利亚人
G.英沃森夫人(Mrs. G. Ingwersen)

路加福音10:25-37

有一个律法师到耶稣面前,问他一个问题。

“夫子,”他说,“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?”
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得救呢?看起来这个律法师似乎从来没有听过耶稣讲道。也许他真的没有听过。主经常说,上帝赐下他的律法,凡遵行这律法的,就必得救。但每一次,他都再加上一句,那就是,从来没有人能够完全遵守律法,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。但主也安慰众人。他说过,他来是为我们遵守上帝的律法,因而为我们赢得救恩。凡相信这一点的人,就能被他带领,受到圣灵的教导,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真正实践律法的要求。

所以,假如这位律法师曾经认真听过耶稣的讲道,他就不必问那个问题了。他就应该已经知道答案了。

然而,那个律法师虽然听过主的讲道,明白他所教导的是什么,但他却不同意主的话。

主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他。

“你想知道怎样才能得到永生吗?那好,你是懂律法的。律法上是怎样说的呢?”

这个人当然精通律法,他是律法师。他对律法很有研究,知道上帝在律法中是怎样说的。

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:“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力、尽意爱主你的上帝;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。”

“你回答得很好,”主说,“你这样行,就必得永生。”

律法师感到很惊奇。耶稣刚才说什么?他必须要遵守律法?耶稣不是一直教导说人们不可能完全遵守律法吗?

所以,他又问另一个问题:“谁是我的邻舍呢?”

主讲了一个故事。他说:

“一天,有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。那条路很僻静。突然,他遭到强盗的袭击。他们粗暴地抓住他,把他摔倒,剥去他的衣服,抢走他的行李。他想保护自己,却被打了个半死,然后强盗们丢下他就走了。”

“这个可怜的人遭了抢,受了伤,孤零零地躺在偏僻的路上。他站不起来,只能等好心的人过来帮他,否则他只有在那里等死。”

“他焦急地听着路上的脚步声。没错——有人来了。这个受伤的人抬起头来看来的是谁。多么幸运啊!来的是一个祭司!这位祭司曾在圣殿里做过侍奉,他在那里看到了上帝的慈爱和怜悯。既然这样,他也应该能够向别人表现出他的慈爱和怜悯。”

“那个不幸的人满怀希望地等着,但他的希望破灭了。因为尽管那个祭司看见了他,却没有到他身边来。他觉得这个受伤的人与自己无关,不是吗?帮助这个人不是他必须做的事;最好让别人来帮他吧。”

“因此,那个祭司扭过头去,匆匆地从路的另一边走了。”

“又有人过来了。这个旅行者是个利未人,是祭司的助手。和他的老师一样,他也知道上帝和上帝的慈爱,也许他会同情受伤的人吧。那个人又满怀希望地等着。”

“但是没有,那个利未人也没有冒险走近他。他也匆匆地走过去了。”

“现在这个不幸的人不抱任何希望了。很显然,他不可能指望他的同胞来帮助他。”

“但又有一个人沿着这条路走下来。那个可怜的受害人抬起头来看,一个撒玛利亚人过来了!一个仇敌!哦,不,他不可能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任何帮助!”

“但撒玛利亚人看见那个受伤的人,他立刻从驴子上下来,走到他面前。他跪在那个人身边,查看他的伤势。他从袋子里拿出油和酒,清洗伤口,然后把伤口包扎起来。他又给那个人一点酒喝,并用温和的声音跟他说话,像朋友一样对待他。然后他帮助那个人站起来,把他扶到驴子上。”

“这个撒玛利亚人忘记那个人是他的仇敌吗?不,他没有忘记。但这个仇敌需要帮助;他不能只站在路边观看。如果这个撒玛利亚人受了伤,半死不活地躺在路边,他不也希望有人来帮助他吗?”

“他走在驴子旁边,扶着那个受伤的人,把他带到了最近的旅店里,他在那里为那个可怜的人找了一张床。然后,他就留在他身边,照看了他一天。”

“但是,第二天,他不得不离开了。离开之前,他没有忘记为那个人付钱。他给了店主一些钱,说:‘你先照顾他,此外所需的费用,我回来时一定付给你。’办完这些事之后,他才离去。”

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总要有怜悯之心,而不是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。有这样爱心的人,就不会再问谁是他的邻舍了。主耶稣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这点。

现在主想要亲自听一听律法师怎么说,看看他是否明白了这个故事,所以主问他:“你认为这三个人,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那人的邻舍呢?”

律法师说:“是怜悯他的。”

于是,主打发他走了,说:“你去照着做吧。”

其实主也是在为我们讲这个故事,告诉我们:“你们也照着去做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