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6日 心靈狀況
麥耀光

箴言廿1-15

1酒能使人傲慢,烈酒使人喧嚷,凡沉溺其中的,都無智慧。

2王的威嚇如獅子吼叫,激怒他的是自害己命。

3止息紛爭是人的尊榮,愚妄人爭鬧不休。

4懶惰人因冬寒不去耕種,到收割時,他去尋找,一無所得。

5人心中的籌算如同深水,惟聰明人才能汲引出來。

6很多人聲稱自己忠信,但誠信的人誰能遇著呢?

7義人行為純正,他後代的子孫有福了!

8王坐在審判的位上,以眼目驅散一切邪惡。

9誰能說:「我已經潔淨了我的心,脫淨了我的罪?」

10兩樣的法碼和兩樣的伊法,都為耶和華所憎惡。

11孩童的行動或純潔,或正直,都以行為顯明自己。

12能聽的耳,能看的眼,二者都為耶和華所造。

13不要貪睡,免致貧窮;眼要睜開,就可吃飽。

14買東西的說:「不好,不好!」及至離去,他卻自誇。

15有金子和許多寶石,惟知識的嘴脣是貴重的珍寶。

《箴言》二十章能引起讀者思考人表面行為的深層意義,提供智慧之言使人有更多的反思。第1節:「酒能使人傲慢,烈酒使人喧嚷,凡沉溺其中的,都無智慧」。這一節將酒人格化,酒能使人傲慢、喧嚷和沉溺在其中。當一個人被酒精控制時,會表現出失儀失態的行為,甚至「因醉酒而犯錯」(新譯本),以致醒後悔恨萬分。這正如挪亞因醉酒而失了常態,在兒子面前留下負面形象 (創九20-23)。聖經並沒有禁止使用酒精,卻提醒我們:「不要醉酒,酒能使人放蕩,要被聖靈充滿」(弗五18)。這裏說明我們的生活應被聖靈充滿和引導,而不是被酒精所控制。

本章出現了三條問題 (6、9、24節),是智者用修辭的方式,向讀者發出挑戰性的提問,目的是要他們去思考。當被問到「誰能」或「豈能」時,或許這是不需要回答的問題,是智者給讀者反思及檢討的機會。第9節:「誰能說:『我已經潔淨了我的心,脫淨了我的罪?』」問題迫使讀者面對自己潛藏內心的罪和污穢的問題。其實,問題已暗示了負面答案,就是沒有人能自我潔淨內心的罪孽。智者似乎不單只指出人無法宣告自己無罪,更指出人要為所犯的罪負責任。這樣,人該如何面對自己不虔不義的問題呢?而更進一步來說,誰能幫助自己脫離和潔淨內心的罪?保羅雖然有同樣的掙扎,但是最終他找到解決的辦法,就是:「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!」(羅七25)

昨天的靈修我們思想過管教的問題。今天第11節跟孩子的行為有關:「孩童的行動或純潔,或正直,都以行為顯明自己」。這經文似乎是指出孩子的外在行為是反映內心的真實世界,與馬太福音七20是相似的:「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」。可是,有學者指出在《箴言》品格 (行動/正直)和行為是同義詞,因此,在11節是一種循環推理 (circular reasoning)。其實,第11節在翻譯上有兩種取向。大部份譯本傾向把這節翻譯為一種陳述,也有譯本翻為問題句,如英文NIV譯為:“Even small children are known by their actions, so is their conduct really pure and upright?” [即使小孩子的舉止為人所知,那麼他們的品格真的是純正的嗎?] 智者關心的不止是孩童成長的過程活出品德,也關切他們的本性。小孩會模仿成人的言行。願他們像提摩太一樣,從母親和外祖母身上,效法「無偽的信心」(提後一5)。

思想:

(1) 今天你的生活被甚麼東西所影響呢?難道是藥物、情緒、慾念嗎?你是否願意放手,將生命完全交給聖靈管理呢? (2) 向主禱告,祈求主使你常常「手潔心清」(詩廿四4) 到祂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