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1日 宁愿落在上帝的手里
何启明

经文:撒母耳记下二十四1-48-1014(参二十四1-25;代上二十一1至二十二2

1耶和华的怒气又向以色列发作,激起大卫来对付他们,说:「去,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。」2大卫对跟随他的约押元帅说:「你来回走遍以色列众支派,从但直到别是巴,数点百姓,我好知道百姓的数目。」3约押对王说:「愿耶和华-你的上帝使百姓的数目增加百倍,使我主我王亲眼得见。我主我王何必要做这事呢?」4但王坚持他对约押和众军官的命令。约押和众军官就从王面前出去,数点以色列的百姓。

8他们来回走遍全地,过了九个月又二十天,就回到耶路撒冷。9约押向王报告百姓的总数:以色列拿刀的勇士有八十万;犹大有五十万人。10大卫数点百姓以后,心中自责。大卫向耶和华说:「我做这事大大有罪了。耶和华啊,现在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,因我所做的非常愚昧。」

14大卫对迦得说:「我很为难。我们宁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,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;我不愿落在人的手里。」

扫罗毁约带来饥荒的惩罚(二十一1-14)与大卫数点人数带来瘟役的惩罚(二十四1-25)彼此对应。两者相同之处有:犯罪使上帝不悦,但大卫祈求使惩罚停止;前者是扫罗家犯罪(二十一1),后者是大卫家犯罪(二十四17)。两个叙事均以「上帝垂听了为那地的祈求」(二十一14;二十四25)作结。不同之处,也是最重要的是扫罗没有悔改,而大卫却迅速认罪悔改,并且为耶和华建造祭坛。

历代志上二十一章的记载有助全面了解这段叙事,让我们先处理下面几个问题:

上帝为何发怒?1a节说:「耶和华的怒气又向以色列发作」

经文没有清楚指出上帝发怒的原因;上帝曾因乌撒冒犯约柜发怒击杀他(撒下六7);上帝向以色列民发怒多与犯罪有关(出三十二10民十一33二十五3三十二13)。但这里却没有指出以色列人犯了甚么罪得罪了耶和华。

上帝为何激动大卫进行调查?1b节说:「激起大卫来对付他们,说:『去,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』。」上帝为何激发大卫数点人数,随后又要惩罚大卫和以色列民?上帝有时因子民或先知顽梗悖逆、屡劝不改,就任凭他们,甚至差派谎言的灵进入、激发他们犯罪,招致更严重的惩罚(耶四10王上二十二21-23)。巴兰因贪爱不义的工钱,屡劝不改(民二十四、二十五章;彼后二15),及扫罗执迷不误是最佳的例证(撒上十八10;十九9-10)。历代志上补充指出是「撒但(即:『敌对者』的意思)起来要害以色列人;他激动了大卫去统计以色列人」(二十一1)《吕》。保罗指出末日上帝会欺骗冥顽不灵的罪人去相信撒但的谎言,走向自我毁灭之途(帖后二9-12)。另外,雅各说:「上帝是不被恶诱惑的,他也不诱惑人。」(一13b)简言之,撒但或地上的敌对者才是那始作俑者,在上帝容许下激起大卫数点人数。

调查为何是罪呢?上帝也曾吩咐摩西数点人数(出三十11-12民一1-2),故数点人数本身应没有问题。有学者认为是大卫没有按照规矩,要为被数点的人付半舍客勒作赎罪银(出三十13)。但这次的数点显然跟报税无关,是计算军事力量而已(29节)。这次数点刚好在大卫的将领叙事之后(二十三8-39),既用了九个月二十天去数点(8节),也应是在太平盛世、无急切需要数点之时。再且,约押回应说:「我主为何吩咐行这事,为何使以色列陷入罪里呢?」(代上21:3b)就更可合理推测大卫的行为更像古近东的君王,忘记了自己只是耶和华委派在地上的君王,他最终的依靠并非军事势力,而是耶和华自己(撒上十四6b;十七47)。

数目差异:撒母耳记说:「以色列拿刀的勇士有八十万;犹大有五十万人」(9b节);历代志上指「全以色列拿刀的有一百一十万人;犹大拿刀的有四十七万人」(二十一5b)。有学者指出历代志的「全以色列」(即十二支派),而撒母耳记下是「以色列」,即单指北国,故数目不同。关乎犹大的数目不同或许与抄本不同所致。至于饥荒的年数,撒母耳记反映史诗写作风格,用完整的「七」(撒下二十四13b),而历代志的「三」年乃是实际的年数(代上二十一12)。

这段叙事虽有点困难,但有两点是值得留意的。首先是上帝的慈爱,祂在大卫未回复前,就选择了较短的三天疫情(15节);其次,祂更在第一天完结前就改变心意停止降灾(16节);再且,大卫自知得罪了上帝,就心中自责、立刻认罪悔改(10节)。他宁愿落在上帝手中,因深知上帝会以公义公平惩罚祂的子民(14节)。大卫在困境中仍顾念体恤他的子民,宁愿自己和自己的家承担责任,他更愿意付代价买亚劳拿的禾场为耶和华建筑坛献祭,这禾场正是所罗门王建殿的地点(代上二十一至二十二章])。

思想:

上帝选立大卫为治理以色列的君王,大卫并非完美,但他犯罪后愿意诚心认罪悔改;上帝没有违背祂与大卫立的约(撒下七章),大卫悔改回头,上帝仍然使用他。这对我们有何安慰?

撒母耳记的叙事以一位不孕的妇人哈拿向神求子(撒上一11)及到示罗耶和华的殿敬拜(一24)开始,而现在则以一位以色列的王求上帝怜悯(撒下二十四17)及在耶路撒冷的禾场上筑坛献祭(二十四25)结束。祈求的高峰是屈膝敬拜。这对我们的祈祷生活有何启迪?